「以心為容器的情感, 言語無法裝載」
↑ 忘了在臉書哪個粉絲頁, 看到過一段分享這樣說 ↑
言語無法裝載的情感, 卻總在人聲韻交流間, 做無形的傳送. 器樂如此、聲樂如此, 人言的聲音更是. 重點不在言語內容, 而在語言的發聲. 畢竟, 它沖襲人腦的頻率, 遠高於完整呈現的樂音.
聲韻是一種凝結人群的無形力量, 卻很少有政府單位去重視. 譬如台灣的現在, 原本學生時代苦於國文成績的五、六年級生, 近年每每聽了新聞, 都會覺得許多播報員是說來讓自己開心的(開心自己國文原來沒太糟) 行程, 唸成航程; 行頭, 唸成刑頭, 齟齬唸成且吾, 囹圄唸成令吾...etc. 有邊唸邊沒邊亂唸的行為, 儼然已成一種時尚!?
從小生長在客語、台語對抗的環境, 家內互鬥的客語人、台語人, 對外卻會攜手同抗外省人. (本省人、外省人互相仇視攻擊的年代?) 學校教的國語(普通話), 在家說就會變得裡外不是人(不說台語客語是要當外人嗎?!) 不想選邊站, 也因此討厭國文課的人, 這樣聽了數十年, 慢慢也聽出了個所以.
依聲韻學的解釋, 各地言語的聲韻成型, 各有起落不同, 因此蓄積成獨特魅力. 就行政區域而言, 執政單位的明確公告, 是該區言語發聲該遵從的守則. 看從前注音符號制訂的嚴謹、從前國語的發聲教學嚴謹, 對比現在的各語亂行. 不難理解, 為何一樣說國語(普通話)的總人數變多, 凝聚力卻趨潰散發展了. 許多現今通用字詞, 發音已不同數十年前. 難說究竟是從善如流、亦或積非成是?可以聽到的實際, 是聲韻走調的漂浮失序國語(普通話).
凡音所從發謂之聲;凡音歸本於喉謂之韻;凡聲與韻組合為音。有聲無韻,不能成音。(聲韻通例)
韻感覺上就像是bass line的存在, 一種讓聲凝聚穩住的軸或基線. 同地區生長的同種人類, 聲音收發的物理條件, 會有一個相同的固定範圍. 聲韻學研究古今的發展記錄, 應該也是方便現在的人, 使用過去的累積經驗, 來制訂適合目前使用的言語發聲吧?我是這麼以為. 可惜在三隻小豬都能被官員作成語解釋的年代, 這些早已不是執政單位會留心的點.
科班生朋友說, 在專業的音樂學校, 普遍對聲樂系的學生比較嚴苛, 因為覺得器樂學生比較辛苦. 我不能理解地反問了:應該是聲樂學生比較苦吧!? 器樂除了練習, 抽時間好好保養照顧就行, 聲樂用的發聲器是活體, 分秒不能稍離關注欸!! 除了生活作息樣樣牽制外, 樂器耗損可以物理送修或換新, 人聲受損送醫可不見得能回啊...
許多古代詩文, 現在讀來已不大和諧. 說音變了, 韻走了, 感覺也就不再. 就像學西樂會需要瞭解一點義語一樣, 學各地民樂, 也會需要瞭解一些該區通用的言語. 聲樂+器樂+人, 這複雜的組合, 時常傳遞著讓群眾心滿溢的情感, 因此有著莫名強大的力量. 聽者或許被引導、或許被安撫、或許被啟發...etc., 所以商機無限.
「技術雖然是必要的,但人會感動,永遠都是為了情感。」這樣的情感, 或許說是音色、或許說是韻的抓運, 表現出來的驚人魅力, 總令人久久感動不已.
同樣的旋律, 用不同的語言去發聲, 就無法帶來相同的感動. 所以同樣的影劇配樂, 在不同配音的語言區, 很難得到完全相同的效果. 就算同曲同器的旋律, 不同人的演唱, 也無法帶來相同的感動. 這是聲樂令人讚嘆的活性, 活在歌手的心和人生經歷的累積.
身邊同學、同事、朋友都沒在看布袋戲的, 常常也納悶我怎對這老有歧視女性橋段的傳統藝術這麼迷. 其實我也很討厭那些片段, 但沒過量就不影響我繼續看, 因為聲韻、因為武戲^^
布袋戲的聲韻裡有許多記憶累積的味道. 現今配樂多元化, 新的創作、演唱者不是不好, 也許是生長環境或者年代的不同, 聲韻的詮釋就無法令我感動(或許感動族群不同?) 配音也是超級重要的. 國語(普通話)發音的布袋戲俺沒辦法看超過幾秒, 現在的霹靂布袋戲配音換人的話, 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繼續每周追下去.
常常在聽某些演唱的時候, 都會想, 為何這能讓自己如此感動?(詞句內容遠不及聲的重要) 也許演唱者經歷過什麼, 自己也卡住的人生片段. 演唱者挺過, 走了出來, 所以把這樣的正能量傳開, 幫助還卡著的人撐過吧?我是這麼以為, 所以感動的同時也都很感謝, 尤其對歲歲年年持續這樣給大家正能量的表演者.
如果心情卡卡糾結, 就聽聽歌吧. 或許現在流行樂比較無法有同樣的效果, 往古典、民樂找, 也許能比較快得到合拍的聲韻曲調. 言語無法裝載的情感, 就讓樂音來幫忙疏導:)